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1182篇
航天技术   279篇
综合类   148篇
航天   4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汽车电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该课程实验室建设中,应强化实践应用并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有必要开发相关全车电器实验实训平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对汽车电器的学习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梁田  刘波  矫丽颖 《推进技术》2020,41(5):1031-1038
为了研究压气机机匣端壁抽吸对间隙泄漏流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抽吸位置和抽吸流量率控制参数下的计算工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端壁抽吸可以直接地影响叶尖泄漏流的结构形态和存在形式,减弱叶尖泄漏流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进而提升压气机叶栅的性能;当抽吸槽覆盖范围包含叶尖泄漏流形成位置及稍靠后附近区域时,所对应的抽吸方案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0°攻角和0.5%的抽吸流量条件下前槽抽吸和中槽抽吸分别可获得7.04%和7.76%的叶栅总压损失增益;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端壁抽吸流量率存在上临界值,应针对不同攻角工况,在其相应的临界值范围内选择合理的抽吸流量,以达到用较小的吸气量实现对间隙泄漏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83.
为实现某二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控制器的快速开发和策略验证,结合MotoTron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依据空气辅助缸内直喷与双火花塞点火的系统设计需求,开发了一套利用8缸机程序控制4缸机的发动机控制器。分析了基于快速控制原型软件架构的控制软件设计方法,利用开发软件MotoHawk配置底层程序和搭建发动机控制系统,并结合Matlab/Simulink建立上层控制策略,实现了完整的控制系统开发。在台架上进行了冷起动测试,发动机起动后转速较平稳,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和喷油脉宽的调节过程符合控制策略设计,空燃比控制稳定,空燃比误差在10%以内。发动机顺利过渡到正常工况,验证了冷起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实现了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控制器设计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4.
张博  张萍  郭旭  曾凡明 《推进技术》2020,41(11):2518-2529
为了获取某型船用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在柴油机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尽量提升动力性和经济性。建立了柴油机工作过程-燃烧室-冷却系统耦合仿真模型,提出试验设计-遗传算法优化算法,该算法具备节省试验成本和多目标全局寻优的优势,选取柴油机的6个典型推进工况点进行研究,采用该算法对冷却系统运行参数开展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以海、淡水泵转速为变量因子,以提升动力性参数和经济性参数为目标,以涡前排温、淡水出机温度和峰值缸压为约束条件,优化后,在低负荷点,淡、海水泵节省功耗79.4%、71.73%,扭矩提升7.2%,有效功率提升7.6%,热效率提升8%,耗油率降低6.73%,摩擦功降低9.71%,峰值缸压降低5%。研究结果表明:耦合仿真模型与实机更加贴近;试验设计-遗传算法在解决强耦合、非线性系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具备成本低、效率高、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5.
发展了测定电离复合速率常数的一种新的激波管方法。在这一方法中使用反射激波加热预混气体使之电离,相继用可控制的强稀疏波使之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很快,可达106K/s, 使之在冷却过程中,电离远离平衡态。用压电传感器和Langmuir 探针监测状态变化历程和离子浓度,并可获得过程中所有的状态参数。测定了NO e 电离复合速率常数。实验表明这一方法简易可靠  相似文献   
86.
高逼真度燃油重心控制仿真平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燃油重心控制仿真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Flowmaster、CATIA与VB交联仿真的燃油重心控制仿真技术方案,重点论述了该技术方案中涉及的燃油质量特性数据库建立和燃油系统交联仿真,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燃油重心控制仿真平台。以某型飞机为例,进行了燃油重心控制仿真分析,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
针对现有基于四面体单元的构架式天线机构结构复杂、收拢率低、运动副数量多等问题,基于3RR-3RRR四面体组合单元和基于3RR-3URU四面体对称组合单元分别提出了两种新型模块化可展结构。以3个组合单元组成的模块化结构为分析对象,首先,详细介绍了模块化结构的组成及虎克铰轴线布置,并利用组合单元本身的自由度数目及性质,采用拆杆-等效-复原的思想,应用螺旋理论和G-K公式分别对提出的两种模块化结构进行了自由度分析,得到了自由度数目及性质。其次,应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两种模块化结构进行运动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自由度分析的正确性。以完全展开和完全收拢时机构所占的空间体积比值表征该机构的收拢率,计算现有基于四面体单元的非模块化机构与提出的模块化机构的收拢率。最后,对比分析非模块化机构与模块化机构的自由度数目、运动副数目及收拢率。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RR-3URU四面体对称组合单元的模块化结构既能实现较大收拢率,自由度及运动副数目也相对减少,且组成大型天线时杆件类型较少。研究结果为该类模块化构架式可展天线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针对火箭设计过程中的气动特性计算,对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ASTRAN进行二次开发。在C++语言环境下编写火箭气动设计平台中FASTRAN自动化批处理模块。用户使用此模块输入作业的关键参数,自动批量生成脚本文件,并从后台加载计算进程,使用脚本功能自动控制参数设置和计算过程,完成后导出气动力与气动载荷数据,以内置格式自动生成结果报告。这一过程代替人工操作,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以两种火箭构型为例,计算并分析得出不同状态下的升、阻力系数和压心位置随马赫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为火箭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9.
数据采集器是飞行试验关键的测试设备,它的性能与现代飞机飞行试验有很大的关系.为满足现代飞机设计定型的需求,新一代数据采集器设计大量采用了FPGA和DSP器件,大大提高了采集器测量参数的采样率、通道数、测量参数类型和使用的灵活性.本文介绍的新一代采集器模拟量采集卡设计技术,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信号的放大、滤波及偏置修正,并提供了对采集卡各个部分进行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Two orbits were selected in January–February 2006 when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Cluster spacecraft was large and mirror typ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were observed by all spacecraf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terrestrial magnetosheath. Minimum varianc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find the mirror type fluctuations,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fluctuations was determined individually. Mirror mode structures are moving along the streamlines frozen in the plasma. A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lasma flowtime from the bow shock to the observation poin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field strength perturbations wa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the amplitudes of fluctuations observed simultaneously at distant locations (∼10,000 km)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δB ∼ exp(γt). The obtained growth rate values were about an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ose provided by linear models and they decreased in the inner regions of the magnetosheath, indicating some saturation in the growth of the waves when proceeding towards the magnetopause. The results of these two case studies suggest that mirror type fluctuations originate from the compression region downstream of the quasi-perpendicular bow shock, and the growth of the fluctuations cannot be described by linear approxi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